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侯琨成为国际顾拜旦委员会委员******
中新网北京2月3日电 国际顾拜旦委员会日前在瑞士洛桑举行2023年全体大会。经委员们一致同意,来自中国的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侯琨成为该委员会新委员。
国际顾拜旦委员会(International Pierre de Coubertin Committee,IPCC)1975年在瑞士成立,总部位于“奥林匹克之都”洛桑。该委员会的使命是传播“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国际奥委会创始人顾拜旦先生的思想并与国际奥委会一道在全球范围内弘扬奥林匹克价值观。委员会的名誉主席之一是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现任主席为国际知名学者、奥林匹克教育学家、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教授Stephan Wassong。
国际顾拜旦委员会长期活跃于全球奥林匹克活动中,并在五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大洲或国家级顾拜旦委员会和顾拜旦学校,通过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和精神。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该委员会便与北京奥组委一道出版奥林匹克专著,并在国内合作设立顾拜旦学校。2011年,由该委员会主办的第八届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青年相聚。
侯琨在位于瑞士洛桑的顾拜旦故居前 侯琨 供图侯琨现任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集邮与收藏协会常务副主席,十多年来一致致力于在国内外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和价值观。北京冬奥会筹办和成功举办期间,他作为北京冬奥宣讲团的成员和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国内各地以及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推广北京冬奥理念,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和北京冬奥会。他还是一位奥运历史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珍藏有多件顾拜旦的手稿原件。
在收到国际顾拜旦委员会来函得知自己成为该委员会委员后,侯琨表示会遵循顾拜旦先生的人生格言:看得更远、实话实说、坚定行动(see afar, speak frankly, act firmly),尽自己所能,更好地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双奥故事”,让我国的奥林匹克遗产更好地发挥作用。(完)
中共二十大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突围文明话语困境****** (中共二十大·观察)中共二十大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突围文明话语困境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中共二十大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突围文明话语困境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2017年,230余件(套)阿富汗国宝来到中国展出。在中国巡展约三年间,140多万人观看过展览,并为它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和守护者的默默付出而感动。 因为中国也曾有国宝毁于战火,也有国宝因战乱流失海外,所以中国人对所有文明的坚守和保护都心存敬意。
过去十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空前提高,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也更加重视。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此间传播学者注意到,这是党代会的报告首次将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放在一起阐述。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这意味着中华文明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面,也将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价值支撑。 中国领导人高度注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从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阐述中国的文明观。 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到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执政党对以文明沟通民心、以文明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路更加清晰。 程曼丽表示,过去十年,中国领导人运用中华文明,提炼中国智慧,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只有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文明多元化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化,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西方以理性建构的方式,给世界强加一套规则体系,欲将中国塑造成西方投射政治想象的载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说,21世纪的今天,中国突围文明话语困境的基本策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讲故事并不简单,是给周围世界和生活赋予意义和秩序的过程。” 赵永华认为,阻碍国外受众接受中国故事的并非信息不畅,而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偏见。讲故事的终极目标是要寻找到文化之间的可通约性,以文化间性和文化包容弥合文化差异,彰显中华文明的宽广胸襟。 资料图: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中新社记者 李骏 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闭幕式上,“折柳寄情”让世界看到了传统中国人的含蓄与深情。“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也在“天下一家”的叙事中为更多人所理解。 文明交流体现在日常点滴中,从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到尊重彼此的饮食、服饰、语言、风俗、传统和流行文化,再到彼此欣赏、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需要千万条交流和对话的桥梁和纽带。 文明交流与传播也从官方、媒体、学界的行为变成民间自觉自发的行为。十年间,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不断融入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国潮成为新时尚,文博创意产品成为网红新宠,非遗绝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继承,并通过社交媒体吸引国外更多人的目光。 互联网上受欢迎的不仅有李子柒们展示田园风光的短视频,还有中国的网络小说、影视作品。国外受众从中一窥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世界各地学习中文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必须落在国际传播的实处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仅是传媒机构的事。”程曼丽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任重而道远。(完)
|